/ 编者按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 《红楼梦》无疑是美的,读《红楼梦》也是对美的追寻,它又把文化和生活完美融合在一起,告诉大家什么样的生活是美的。而与此同时,它也揭示了美的另一面,展示了人世间无可避免的悲剧,将理想与现实融合。 正如“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这本永远读不完的巨作,需要每一个人亲自品读,慢慢琢磨。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加入红学社是因为从初中到现在一直很喜欢红学,但是身边真正热爱红学的并不多。在浏览北大社团目录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了红学社。” 回忆起与红学社的相遇因缘,社员们都谈到自己对《红楼梦》的喜爱,也在苦于无人交流。遇见红学社,像是找到了归宿一般,终于有了一片净土,觅得一群志趣相投之人,享受这份纯粹的热爱。 在加入社团之前,大多数人热爱红楼梦,却情不知所起。通过和大家一起探讨与反复的品读,才加深了对《红楼梦》的理解,获得了更为深切的个人体悟。 读《红楼梦》不是猜谜语,而是品味文、体会美、感受情。因此,红学社不索隐,不牵强附会,而是通过阅读与交流,共同寻找与激活蕴藏其中的文化和情感力量。 “红学社是我的世外桃源,就像大观园是宝玉的世外桃源。”许阳同学这样说,“骨干们有着相似的观念与爱好,经历了共同的故事,面对着同样的压力和成长,也就非常容易成为朋友。这种友谊甚至并不因为离开社团和离开园子而渐渐褪色,我和同期的四位骨干已经毕业多年,仍然保持着联系,我们最近在为红学社开发一款红楼梦主题桌游。” 社团举办的曹氏风筝沙龙 在网络小说、碎片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巨著似乎落在了时代后头,愿意静心品读的人越来越少。但在红学社同学们心里,这本书已经是一本不能再精简的书了,“拆掉任何一个零件都不妥当,精简后便只剩下一架毫无灵气的骷髅了”。 在坚持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谭影子同学也努力让红学与时代热点相结合,“我会有意地会在BBS版面上发表一些新鲜的话题,比如说把红楼中的古代风俗和现在对比起来,把红楼的故事和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当时的人是怎么看待贞洁、阶级等敏感问题的等等。” 赵莹钰也坚持,每个读者都应真正打开书读过整本《红楼梦》,才能谈论喜或不喜。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在《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中,借助于金陵十二钗不同的生活,追问永恒的生存意义。“玉面石底”的石头贾宝玉,经由在三个世界中游历穿梭,完成了“迷失—觉悟”的入世和离尘的过程。金陵十二钗,乃至整个红楼世界,都是宝玉因烦恼而求解脱、由情欲而得觉悟的道场。 未名红学社同样致力于给每一个热爱《红楼梦》的北大人一个心灵安栖之地。在曹雪芹学会和北大曹雪芹美学艺术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社员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形式的创新、活动内容的丰富等方面不断努力,在校园内外积极推广《红楼梦》,吸引更多人打开这本巨作。 未名红学社公众号中的部分内容展示 社团招新时精心设计的各种小游戏吸引同学们驻足了解,读书会和科普系列文章、沙龙、讲座中循循善诱的讲解帮助《红楼梦》小白增长知识,“红楼梦文化月”更是成为大家接触红楼、了解红楼、品味红楼的独特平台。 丰富多彩的活动背后 是不曾改变的 让《红楼梦》渐渐走入 更多人的心里的初心 未名红学社 一直守护在这里 大观园这片心灵安栖之地 静候每一位 热爱《红楼梦》的人 / 互 / 动 / 有 / 礼 / 传承文化经典,这份福利送给热爱《红楼梦》的你! 截止3月29日23:59,在评论区留言,写下你与《红楼梦》的情缘,点赞前10名的读者,即可获得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撰写的《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一本。 鸣谢受访者:许阳、谭影子、赵莹钰、朱子昂、杜思钰、李宜幸 采写:唐儒雅、沈鋆 图片来源:未名红学社、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87版红楼梦剧照 资料来源:未名红学社公众号、中国艺术报、红楼梦学刊 制图:徐浩伦 排版:南瓜酱 责编:谭诗颖、昭花花![{$gdata[title]}](https://www.gzcmjy.com/upload/img/km4yoklyrvxwwfawqnac2dcci.jpeg)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