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ata[title]}](https://www.gzcmjy.com/upload/img/nkh3dndvl148kt4ut41twfvwo.jpeg)
留学正在成为一切职场焦虑、考场内卷的“解药”。在考研、考公与996屡屡受挫后,越来越多人想到了出国留学。
小尹在去埃及留学前,也经历了一次考研失败。她出生在云南大理下属的一个小山村,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去到省会昆明。在此之前,她想都没想过留学。
当时,小尹只有两个选择:接受一份国内月薪5千元以下的工作,或花一年3万的学费去埃及读研,以期未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最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她选了后者。
毕业后,小尹想留在中东国家工作,她身边的同学,包括往届的学姐学长都是这么想的。如果回中国,研究生毕业的她,预估自己顶多只能在杭州或广州找一份月薪七八千的工作。而留在中东国家——她的理想是去沙特阿拉伯、阿联酋或者阿曼这些国家,她预计自己的月薪能拿到一万三至两万五区间。
小尹不愿错过中东国家的发展上升期,近几年,卡塔尔、沙特阿拉伯与阿联酋等,都借机推出了各项政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沙特阿拉伯2030年愿景”。这些政策的核心,都指向了吸引外资企业与外籍人才前来创业与投资。
以下是小尹的自述。
■留学埃及的生活,没有想象中可怕
很多国内的朋友知道我在埃及留学后,问我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是,“埃及的骗子,是不是真那么多?”
走在路上的大骆驼
确实,在埃及被宰太常见了。只要一出埃及的机场,就会遇到“第一坑”。有一次,我一位朋友来埃及玩,从开罗机场打到一个景区,当地司机一开口就要我们500埃镑。知道我会说阿拉伯语后,对方把价格降到300埃镑。但实际上,如果你从打车平台上叫车,这个距离也就140、150埃镑。这些司机是以实际价格的3、4倍来揽客的。
最大的“坑”是在埃及的景区,比如你去金字塔景区,就会有特别多人冲你喊“你好”、“我爱中国”,“你好漂亮”,就疯狂吸引中国游客。我们刚开始去开罗的哈利里市场,都惊呆了,几乎整个夜市的所有摊主都会说一两句中文。哪怕是路过一家香水店,店主也会来一句,“香水,50块要不要(请发第三声,脑补埃及人说中文)?”
招呼打完,金字塔的工作人员就会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跟你搭话,“我可以给你拍好看的照片”。拍完就管你要钱,一开口就要美金——1 dollar(约等于7块多人民币) 或10 dollar,然后才是埃镑。
在金字塔景区骑骆驼也是“天价”,绕金字塔骑一圈,基本会要到500埃镑(约76元人民币),甚至到1000埃镑。但实际上,你最多可以砍价到200埃镑以内。骑骆驼的过程中,骑着骑着,对方会突然让骆驼别动,对你说,“现在这个位置特别好,我给你拍张照”。等他用你的手机给你拍完照,又要加钱,真的是各种变着法子管你要钱。
远眺金字塔
就我的观察,在开罗,中国游客好像是最多的。会讲阿拉伯语可以砍价没错,但依然是防不胜防。也因此,我们在埃及出门大多是在线上平台叫车的,我们常用的打车软件有三个,inDrive(一款总部设于美国的国际叫车软件)、优步(Uber,一款总部设于美国的国际叫车软件)、以及“滴滴出行国际版”——目前仅限开罗使用。
我们习惯打车的另一个原因是,当地人比较习惯坐的小巴车,我住了快一年也没搞清楚它的始发站是哪,要去哪儿。这边的小巴车不会在车前写一个牌牌——从哪里开出,途径哪里,最终到哪个地方。它就是在路边,然后给你一个手势,当地人就会知道这个手势是啥,然后他们就上车。基本就是车还没停稳,人就上,留给人上车的时间很短,车就唰地一下开走了。而且,这边的车大部分也是不关车门的。
不过,出了景区,“被大宰一笔”的情况是相对少见的。就日常生活的城市——伊斯梅利亚来说,这种情况几乎就很少见了。大部分外国游客不会来这个城市,这里大多是本地人。但实际,从伊斯梅利亚打车到开罗,也就1个小时40分钟的样子,并不算远。我们也时不时就会从伊斯梅利亚打车到开罗,去开罗的中餐馆换点埃镑用。
在伊斯梅利亚,教我看报念书的邻居爷爷
除了那些啼笑皆非的“被宰”往事,开罗也带给第一次出国的我,很多课本之外的切身体验。第一次降落开罗机场时,一下机场,我就感受到一股40度的热浪袭来。我那一刻想的是,原来课本里说的是对的,埃及真的温度有这么高。
另一次,我们几个人去埃及的另一个城市亚历山大玩,当我们行驶在一条公路时,司机主动跟我们介绍这条公路。我突然想起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原文大概是“从开罗去亚历山大,最好走的一条路就叫做‘农业大道’。这条路有多么宽敞,风景有多么地好”。没想到,多年之后,我就行驶在课本里说的这条公路上。
学阿拉伯语也一样,我不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而是为了比如在出门买菜时,问当地的小贩这是什么菜,我甚至可以用阿拉伯语跟他讨价还价。以及每天下楼时,可以用阿拉伯语跟当地人打招呼——“吃了吗?”、“今天干了什么?”、“再见”之类的。这些形状各异的阿拉伯字母连同它们的发音,像是一下子从课本里活过来了。
新鲜之后,我在开罗也体会到了失落。比如,开罗跟我想象中的大城市完全不一样,整个开罗都是灰蒙蒙的。走近看,所有建筑上好像都覆盖上了一层沙土。从开罗机场往市区的路上,你还能看到很多没有封顶的居民楼,它们的顶层还是钢筋水泥,就这么裸露在外面,很奇特。
灰蒙蒙的开罗
我事后才知道原因,灰蒙蒙的原因是开罗离沙漠很近,一刮风就容易把尘土刮来。我现在租住的公寓有三个阳台,全都是那种未封闭的,看起来很欧式复古。但每天扫,也一样每天都是灰,灰尘实在是太大了。而那些没有封闭的居民楼,是为了躲税——只要没封顶,就能证明房子一直在建,就不用额外付一笔“封顶税”了。
开罗的交通也特别拥堵,当地的马路上,你能看到形形色色的车——三轮车、摩托车肆意乱窜,小巴车,甚至还能看到马车。埃及的车基本没有报废这一说,即便是我爷爷开的车,似乎只要轮子还能转,就敢往路上开。
埃及街头的“古董”车
与堵车对应的是,街上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喇叭声。当地没有禁止按喇叭一说,对当地司机来说,堵车了,我就按喇叭,疯狂地按,一通操作,我就要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后面的车呢,可能按得更大声,“我要超过你”。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那种新的秩序未建立前的自由感,但也不得不承受相应的代价。比如,在开罗待一天,回家后会感到整个耳朵都是嗡嗡的,全是各种人声、喇叭声。
相比开罗,我更爱现在生活的伊斯梅利亚。课本里的苏伊士运河就在我租住的公寓旁边,走路过去只用3分钟。
每天,我们的课并不多,像今天我们就只有一节课。不过,所有的课是全阿拉伯语教授的,难度还是很大的。没课时,我们就会约好同校孔子学院的同学,他们一般是想学习中文的当地人,一起去咖啡馆写作业,互相辅导。
跟朋友们一起写作业
这边的咖啡馆很常见,一般点一杯绿茶,花费也就两块钱人民币左右,你就可以在那里坐一下午。或者也可以什么都不点,你就只用付一个Wi-Fi使用费,大约5毛钱人民币。
除了咖啡馆,我们最常去的就是打台球或网球,这边的足球普及率也很高,大街小巷都有人踢。看球赛,是这边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的什么冰淇淋店、披萨店、烤肉店或小吃店,都会配备一台电视机,以转播球赛。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这里是没有酒吧的。
有一晚,我记得有一场伊斯梅利亚对开罗的球赛。当晚8点,白天的热浪逐渐褪去,我跟几个当地朋友聚集在一个冰淇淋店,我们坐在街边,吹着风,边舔冰淇淋边看完了整场球赛。
到了晚上10点,街上依然能听到呼喊声、争辩声,以及叹息声。这种热闹的场面,一直到凌晨1、2点才会渐渐散去。
刚到埃及,我可能天一黑就回公寓了。但待的时间长了,也会跟着埃及的当地朋友玩到晚上10点、11点才回家。伊斯梅利亚的夜晚,只要不是走那种没有灯照的小道,只要正常地走在主干道上,我觉得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
■我的前20年:从云南山村到留学埃及
来埃及之前,我在云南大理下属的一个小山村长大。小学四年级之前,我都是在村里的小学上的,离家大约2公里。一直到上初中,我都是在镇上的学校读的,我的生活半径扩大到了离家20公里左右。慢慢地,到了高中,我去到了县城,离家大概80公里。
上大学那年,我第一次去到省会昆明,也是第一次去离家2000多公里的宁夏银川,我大学四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再接着,由于选择了阿拉伯语这条路,我第一次出国,居然去到了离家11000多公里的伊斯梅利亚。
我清楚地记得这些数字,它们见证了我是怎么一步步从家乡走向了更大的世界。
落地换埃镑,背了一整个书包,一路上死死护着,其实很安全
我以后的梦想就是赚大钱,想带着爸妈一起去看看地球是怎么样的。我爸是个“地理迷”,他特别喜欢看地图,中国地图也好、世界地图也好。在家的时候,我喜欢给他出题,随便问他一个国家在哪儿,他经常很快就能给我指出它在哪个洲,以及它在地图上的方位。
地理也是我爸学生时代最喜欢的科目,他说学地理会让他感觉我们的世界很大。但他跟我妈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宁夏。那次的两张机票,还是我央求他们很久,最终偷偷买下来的。
我特别想带我爸去看看他口中的这些国家,看看它们到底在哪里,那里的城市长什么样,那里的人民又是怎么生活的。
落地埃及第一顿
留学之前,我在国内也考过研。但就是政治这科没有过线,我们班有五个同学想考北京(学校)的研,四个人的政治全都没过线,只有一个人的政治压线过了。
我当时特别不甘心,甚至想过要“二战”(再考一次研)。我也试过去找工作,我是很想尽早实现经济独立的,每次花父母的钱都会有很强的负罪感。但本科毕业,我能找到的工作大部分是销售类的,要么在杭州、要么广州,工资基本在5000元以内,太低了。
能实现薪资过万的,基本都是做驻外翻译的。但这个岗位,很多是不希望去招女生的。校招时,我跟一位同班的男生给同一家公司投简历。我的专业能力并不比他差,最终,对方以“我是女生”为由拒绝了我的简历,而这个男生现在在伊拉克做驻外翻译。
对我们这个专业,去中东国家留学一点不稀奇。最终,我在接连受挫后,在父母的支持下,我选择了去埃及留学。
申埃及的大学前,我想过申沙特阿拉伯(简称沙特)的大学。只要能申请上沙特的大学,大部分都是不要学费的。比如,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沙特国王大学,学费全免,奖学金额度也很高,基本能实现机票、住宿等全免。
但问题是,这些学校似乎在招生上对女生是有限制的。对不同性别的区别对待,在一些中东国家求学与就业时,恐怕都很难避免。哪怕我在埃及念完研究生,在求职上,很多驻外翻译还是不希望招女生的。
对这一点,我某种程度上是理解的,毕竟去有些地方做驻外翻译真的很危险,比如去伊拉克。还有的工程,是要去沙漠里建一条公路,条件也是很艰苦的。但对大学不太欢迎女性这点,我就不太能理解了。
作为伊斯兰国家,当地的女性地位虽不如国内的高,但我也能感受到当地女性的地位在慢慢提高,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且,虽然同为伊斯兰国家,不同国家对女性的宽容度还略有不同。相比沙特,我感觉埃及女性就在着装上的自由度要更高。在沙特,大部分女性好像都要身穿黑色罩袍,长度基本要盖过脚背。头上还会戴一个头巾,有的甚至会戴那种只露出一双眼睛的遮脸面纱。但在埃及,我很少见到穿黑袍的女性,她们的衣服颜色是相对多样的,头巾有的还能露出一点脖子。
作为外国女性,在埃及,我们在着装上就更自由了。基本没人会对我们的着装提什么要求,只要你想,你可以选择任何露肤面积大的衣服上街。只不过,你可能要经受大家的目光凝视,因为整条街可能就你一个人这么穿。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像我的日常,基本就是穿那种大T恤和九分裤。
择校时,我的梦想是去英国的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念中东研究相关的专业。但那所英国的大学一年的学费可能就要人民币60万了,加上生活费可能要100万了。这远不是我的家庭所能支撑的。
而我现在所在的苏伊士运河大学,就我的专业,一年的学费约合3万块人民币左右(4500美金),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差不多1500元人民币左右,性价比要高很多。
埃及的一些奇特建筑
我也考虑过去约旦,那里的阿拉伯语,更接近标准阿拉伯语(可理解为普通话)。不像埃及说的阿拉伯语,有点像是阿拉伯语方言。但考虑到约旦的花费比埃及高,我也作罢了。
从就业来看,我也觉得中东国家的机会会更多。今年6月份,等我结束完第一学年的研究生考试后,我就准备开始找兼职工作了。我希望能多去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这些国家看看机会,最好能研究生的学费给赚回来,哈哈。
我身边的同学,往届的学姐学长,大部分也都想留在这边。很现实的是,如果回国去广州或杭州做一个阿拉伯语的翻译或销售,差不多月薪就是六七千,好一点的七八千。但留在中东,月薪范围可能在一万三到两万五区间。
在开罗的一些特定区域,你会看到很多的中文标识牌。而整个开罗,基本上所有的标识牌,都是用阿拉伯语与英文写的。我感觉,中东世界最欢迎的人才,也是会英文、中文与阿拉伯语的人。哪怕你不会阿拉伯语,只要中文、英文好,在这里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也是不难的。
我会抓紧中东带给我的机遇,至于未来,我还是希望找一份离家近的工作,毕竟落叶归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