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但走好路,莫问前程
![{$gdata[title]}](https://www.gzcmjy.com/upload/img/09u9aiqts1td2pborubodcodt.jpeg)
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刚刚结束高考的你们,
是在祖国大好河山的乘风破浪呢,
还是在为攀上学业的另一高峰做准备呢?
时代属于后浪的你们
当然也属于前浪的他们
今天的推文我们来聊聊《西藏的留学生们》
看他们曾经如何乘风破浪
藏地往事:西藏留学生史话作者:文·图/索穷▲ 留学生与西藏官员在印度的留影。前排左一为原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创办者之一阿沛·格桑仁青,左四为原西藏旅游总公司总经理才旺斯塔,中排左一为原西藏藏医院贡德林·曲旺,左三为作家斋林·旺多。
20世纪前半叶西藏地方公派留学
翻开西藏公派留学历史,1911年,1912年,1913年是非常特殊的年份。在西藏历史档案馆,有这样一份文件;《(水鼠年)孜译仓(僧官管理机构)关于派赴外国学英语的人选报告和考试等10件》。该文是依据十三世达赖先前下达的从政府官员、孜拉扎(布达拉宫僧官学校学员)中“挑选家庭来历及隶属关系清楚可靠的青年人学习英语”的传令,经细致考核,“报来候选考生的名单、年龄和试卷推荐了9名中低级年轻僧职。有的是现职僧官的外侄亲属,有的是现职僧官的贴身亲信,还有两位是已逝僧官的“继任者”。
西藏档案馆的学者认为:“这应该是西藏第一次试图向西方派遣学习英语的公费留学生,所以显得特别谨慎和神秘,按照西藏人办事的习俗少不得求神问卜的程序。如果这是第一次派学英语的人留学,我认为目的地应该是印度。后来在江孜和拉萨分别建立了英语学校,但这个水鼠年的留学计划应是其前兆和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
▲嘎雪·顿珠,上个世纪30年代由其贵族家庭送往印度自费留学。1946年,他是留学团的领队。陈宗烈摄影
这里所说西藏公派留学生指的是西藏地方政府派遣的西藏地方的海外留学生,他们从西藏走出来,在当时的日本、印度、英国、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等国,接受新式教育。这个群体规模很小,但是在西藏近代化的过程中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西藏近代化的命运息息相关。
▲留学生在印度的合影。斋林·旺多提供
西藏留学生人数寥寥,但批次较多,所修科目较杂。除1913年派往英国的那批和1946年派往印度的那批,西藏历史文献中不乏关于其他留学活动的片言只语。
▲1946年幼童留学团出发前在拉萨集合。右一为斋林·旺多,左一为领队嘎雪·顿珠。斋林·旺多提供
留学生中代表性人物的突出才华和勤勉付出
1913年派往英国的那批留学生中成绩比较突出的是强俄巴·仁增多吉,与他接触过的老师认为他(强俄巴·仁增多吉)与3名留学生相比更讨人喜欢和更聪明,由于年纪最小,较容易适应新生活。他十分机灵,想象力丰富,有作文天赋。该校1915年6月给他的评语证实了这一点。
1916年9月他离开只教基础课的学校后于10月进入东面不远处的北安普顿工业学院,这时才开始攻读水电专业。”为他成为一个合格的水电工程师奠定了基础。1922年元月,强俄巴·仁增多吉重返伦敦采购水电设备,准备向布达拉宫供电,并继续在英国各处进修水电工程,他学习非常刻苦,希望充分利用这一段新的学习时间。
“1924年9月23日乘‘伦敦城号’蒸汽汽轮船从法国马赛港返藏。”回国后,强俄巴·仁增多吉负责建造了中国第二座水电站——夺底电站。强俄巴·仁增多吉建造的92.5kw的水电站,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然而它的意义却十分深远,这是西藏在神权笼罩下的科学之光。
在1946年那批公派留学生中,斋林·旺多在译介英国古典主义文学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2004年,他将莎士比亚的两部名著《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翻译成藏文。英国莎士比亚协会为此专门发来贺信,祝贺斋林·旺多使莎士比亚作品增添了新的语种,英国广播公司让旺多在电话里用藏文朗读了莎士比亚作品的选段。
▲位于大吉岭的圣约瑟学校。西藏留学生们曾在这里读书
这些留学生大多成为近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强俄巴·仁增多吉等开始在工业建设中初试身手;擦珠·阿旺洛桑等成为藏族新式文化的淘金人;孜本龙夏·多吉才杰是近代西藏政治改革的先锋。
事实证明,留学西方的学子忠于祖国,为中国走上自强之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西藏地方近现代采矿、军事、邮政、旅游等领域的先驱。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